博物館為你講解:博物館燈光,調了才精彩!
事實上,調光師拿到照明設計的布燈圖,燈具分包商提供的設備時,如果沒有多年的項目實操經驗,是無法下手的。
布燈圖標明了燈位,但是并沒有標定燈具的投射角度,而這個投射角度,會影響被照的重點,立體感……以上情況簡單,拿燈對著打光就行了……
但場景變化了,還是這樣打燈就有問題了……光形太硬,對比太強,環境光過暗,在這種空間,觀眾呆久了會視覺疲勞。燈位太近,陰影太重,把臉部及腰部以下區域全蓋住了……
環境光足夠了,過渡也不錯,但是重點照明區域太亮,曝了。
對于重點照明,調光師工作時,會讓燈具投射角與豎直方向夾角30度,這樣考慮的原因如
1.這個角度的光束,中心光既能保證上部的重點照明,余光又能補充非重點區域.因此會有立體感,但又不致對比太強烈。
2.
博物館提示:一般室內空間,天花高三米,這個位置的光投到墻面上,大概1.5米高,這是適于人眼觀看舒適區域。
3.投光越水平,與垂直角度夾角越大,越容易形成眩光,60度的水平夾角(垂直方向30度夾角)能很好地避免這個問題的出現.而水平夾角小的光很麻煩,譬如汽車遠光燈是讓人很難受的。
4.這個角度的燈光投射下來,不會對觀眾造成反射眩光,尤其是帶鏡框的作品。
把握了這個原則,對于不同的場景,調光師會靈活運用的。優秀的調光師口袋里一般一只電筆,一把啟子,然后就是各類配件。
比如這一個場景,光過渡還好,但是太集中于頂部,曝了。減少一點頂光,增加一點側投補光,會好很多。如果沒法加燈了,加個配件也能改善,如柔光鏡。
加上去以后,頂部光強弱化,沒這么曝,暗區因為光束角的變大會變亮,明暗對比就不會這么強烈了。
又如下面這個場景,通過一組雕塑,表現人類進化演變的過程,無疑這是展線的重點,但是燈光照出來黑乎乎的,效果很不好!
博物館分享:墻面,底座都用燈光突出了,唯獨需要表現的雕塑暗了!天花上的重點照明燈具,應該遵循了與垂直面夾角30度的原則。可是,效果為什么這么差呢?
很簡單,雕塑材料吸光,打光去沒什么反射光,所以不亮了。怎么辦呢?加燈或加燈具瓦數,效果就出來了。
人或動物的頭部,面部是表現神態集中的地方,也是燈光需要重點表現的,但是,對于某些場景,天花上的燈無法照亮彎腰的頭,怎么辦?
天花上的燈把雕塑腹部,胸部打亮了,但是偏偏頭部暗了,臉部基本沒有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光束角大一點的投射燈打雕塑,再用窄光束打頭及臉部。窄角燈不要采用30度的投光方法,因為這樣斜打臉部還是打不亮,陰影還會很重。因此,需要將燈位拉遠,這樣遠處的光打到臉部,就亮了。
那么問題來了,這么與水平夾角很小的光,容易讓對面的觀眾刺眼.如何解決呢?
雕塑的背面是顯示屏,不是觀眾欣賞點,所以造成不了對觀眾的眩光。 而窄角度的光不易發散,眩光也會小。
如果還不放心,在燈口加個防眩筒,就什么都解決了。做好了就是這個樣子,一張張低下的頭都清晰明了,活靈活現。這只是重點照明,博物館還有展柜照明,洗墻照明。說了這么多,都和經驗與動手有關。而這些照明設計師和非專業燈具提供商無法解決。所以,調光師對于博物館燈光是十分重要的,他們是博物館燈光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