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為你講解:正在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前沿陣地
作為文化和旅游產業相融合的產物,博物館參觀游覽兼具藝術觀賞、歷史溯源、科學研究、教育推廣等方面的價值與功能,逐漸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發展的前沿陣地與有效載體。
1、博物館旅游發展的時代背景
1.文博旅游已成為提升民眾幸福感的方式之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同時,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作為“五大幸福產業”的重要領域,隨著國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呈現出更旺盛的市場需求,而博物館參觀游覽作為文化和旅游產業相融合的產物,兼具藝術觀賞、歷史溯源、科學研究、教育推廣等方面的價值與功能,逐漸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發展的前沿陣地與有效載體,同時也成為提升民眾文化精神消費和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之一。
2.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推動文博旅游發展
博物館分享:文化是實現旅游價值的靈魂和內核,旅游是實現文化價值的載體和途徑,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已成為現實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為了實現文化旅游進一步深度融合,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國家將原文化部、原國家旅游局的職責進行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為進一步運用文化的內容支撐提升旅游內涵,運用旅游的方式傳播傳承文化要素提供了制度支撐。
3.文化體驗的市場需求催生文博旅游熱潮
博物館提示:近年來,《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及大批鑒寶等文博類節目的熱播,不僅將“博物館熱”從線上帶到了線下,還帶來了觀眾觀念的轉變,點燃了社會公眾對于文物鑒賞和博物館參觀的熱情,掀起了博物館旅游的熱潮。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2017年該館共開放312天,接待觀眾總數超過800萬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觀眾2.6萬人次。此外,博物館熱還掀起了“文創產品熱”“古董收藏熱”和“古玩淘寶熱”等熱潮,引發了強烈的市場“連鎖反應”。
2 、博物館旅游發展的現實基礎
1.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撐,為博物館旅游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
國家相關部門先后出臺的
《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
《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
《博物館條例》
《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
《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以及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和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等政策意見。
為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支持民間私人博物館發展、加快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設計、更好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扶貧當中的價值和作用等提供了方向指導,為博物館文博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并營造了良好的社會共建共享環境氛圍。
2.博物館數量和類型的提升,為市場提供了堅實的載體基礎
近年來,隨著展陳方式的不斷更新和手段的日益多元化、展品類型的不斷豐富和數量的不斷增加,國內博物館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首先體現在博物館及展陳數量方面,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博物館4826座,占世界博物館總量的8%左右,根據2012-2016年全國博物館名錄統計,5年間博物館數量增長了24.8%。
《文化文物統計年鑒》顯示,在2012-2016年5年內,博物館展覽數量翻了一倍——從11885個增長到23109個。
其次體現在博物館的類型方面,除普通的歷史、綜合、藝術、自然博物館外,還有生態、數字綜合、社區博物館等各種類型。
再次體現在博物館接待觀眾的數量方面,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全國博物館觀眾總數還只有5.6億人次,到2017年,全國各級各類博物館參觀人數已經超過9億人次,在觀眾數量方面表現出驚人的增長速度。
3.科技的更新換代,為博物館旅游體驗化、互動化提供了支撐
互聯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科技的進步為博物館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并衍生出微信、微博、短視頻、APP等眾多交互媒體平臺,為今后博物館智慧化發展指明了方向,促使博物館的展陳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文化裝備產業的發展也助力博物館旅游產品的豐富化、體驗方式的深度化,使博物館從傳統的說教式展陳向多樣化、復合型、互動式的展陳方式轉型,從而提高觀眾的旅游體驗質量。
3、 博物館旅游發展的創新路徑
1.超級連接,讓文博旅游“熱”起來
2018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新方法”是指在互聯網科技時代,博物館需要充分融入和利用科技手段、信息化方式,開創藏品展示與解說的新方法、新手段、新路徑;而“新公眾”則是在利用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等新方法之后,通過數字博物館、虛擬旅游等方式,有效擴大或缺乏時間、或缺乏交通費用、或缺乏獨立外出能力的都市白領、貧困人群、老年人、小孩、殘疾人等沒有機會走進博物館的受眾群體,使其變成博物館的新“粉絲”,從而促進博物館旅游。
2.科技支撐,讓陳列文物“活”起來
在當前的信息化科技時代,應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充分融入博物館標識系統、解說系統、保護與開發當中,豐富博物館的陳列展示、服務管理、開發利用方式,讓博物館能“說話”、會“說話”,說“文化話”、說“旅游話”,說“通俗易懂的話”,讓古老文物在新時代融合新鮮血液,煥發新的生命力,讓冰冷的、靜態的博物館藏品“活起來”。
打造有溫度、有情懷,并且創意感十足、穿越感極強、科技化融入、人性化彰顯、互動性充盈的現代化博物館,從而調動觀眾口味、激發觀眾興趣、延長觀眾游覽時間、增強觀眾體驗黏性。
3.深度體驗,讓游客觀眾“嗨”起來
在體驗經濟時代,博物館需要牢牢抓住游客的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用激光、虛擬現實技術等抓住觀眾的“眼球”,用地方小吃、特色美食等打開觀眾的“味蕾”,用花香、泥土、海水等味道展示“自然氣息”,用唱片、磁帶、老式錄音機等物件還原“歷史留聲”,用剪紙、雕刻等形式觸摸歷史的“印記”,從而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感官體驗。
同時,通過節事節慶活動(文博旅游節、文創集市大會)、知識闖關體驗活動(文字游戲大闖關、科普知識大比拼)、現場創意活動(彩陶繪畫體驗、書法臨摹體驗、用積木搭建自己心中的樓閣),以及博物館“尋寶之旅”“跟著博物館去旅行”等夏令營活動和科普研學活動設計,打造令人眼前一亮、為之一振的新亮點、新產品,為游客制造興奮點、新驚喜,從而讓游客觀眾“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