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館是學校的編年史,是以陳列學校發展歷史、展示學校辦學過程和不同時代學校面貌的場館。
一、校史館設計的功能
(一)陳列功能——校史室是檔案陳列保存展示的一個重要平臺 校史室兼有陳列和保護物品與資料的雙重功能。校史室里保存陳列的物品大都是學校的圖片和實物檔案,具有很好的檔案價值。校史室可以在保存并維護大學歷史記錄的同時進行校史資料的資訊服務, 促進校務工作。
(二)科研功能——校史室是編研校史的一個重要機構 校史室不僅僅是陳列校史檔案的地方,也是研究和編研學校歷史的機構,具有“存史、育人、溝通、資政”的價值和功能。對室藏檔案進行編研,走一條研究校史的學習型路子,使檔案管理“深化”,檔案資料“活化”,為師生們提供學術研究所需的校史資料, 并促使校史資源的廣為利用,為拓寬校史室的發展之路奠定良好基礎。
(三)文化功能——校史館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校史室,即學校之歷史沿革,記載了一所學校的創設、變遷、發展,是學校最可寶貴的歷史檔案,是校園文化的溯源和載體,是學校應倍加珍惜、傳承永續的精神財富。校園文化可分為基礎設施文化、自然人文環境文化等,校史館建設兼有學校文化的硬件部分和軟件部分,既看得見、摸得著,又能鐫刻在師生們和校友們的心靈里。
三、校史室的設計構思 校史室按照“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的原則,承務本求實的理念,力求以樸實的材料、素雅的色彩和簡約的線條設計,采取“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模式,即在 “傳統圖片實物陳列模式”的基礎上, 配文字簡介等形式,借助展板、展架、文化墻的等載體,充分運用空間造型藝術、平面設計藝術,將文字、圖片、實物等資料已最簡明、最快捷的方式展現出來,既具個性與現代感,又富美觀大方和凝重大氣的風格,從多種感官給參觀者以大的震撼和欣賞力,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融合學校特色和體育元素,以強烈獨特的風采和風格抓住參觀者的眼球。跳出我校原有的以綠的各種色階為主要色調的局限,各展區墻體主要色系不盡相同,隨著參觀者的游覽路線,從凝重的灰、黑色調逐漸轉為藍、綠、綜等色調,再逐漸轉為黃、紅等色調,并以原木色為空間點綴主要色系。通過文化墻等特色設計,表現體育中學的育人史料。
(二)體現行業特點和林體精神,以深刻感人的主題和基調觸動參觀者的心弦。以“綠葉對根的情意”為主題,通過根、枝、葉、 藏四條主線,展現林體的人文環境。
二、校史室的展示空間(設計面積1126平方米)
校史室設在材料信息樓一層,整個展室分為門廳,主展廳、多媒體視聽室及輔助設施,假如:全館面積1126平方米。其中,門廳建筑面積99平方米,主展廳建筑面積819平方米,多媒體視聽室建筑面積79平方米,輔助設施(含辦公室、儲藏室、會客室)建筑面積129平方米。校史館展示流程的組織力求簡明、緊湊。從入口門廳起呈順時針形成串聯各展廳的常規參觀流線。玻璃體、采光廊、文化墻、雕塑群等活躍元素構成趣味空間。
(一)布展思路
1、門廳——入口正對面放置一道木質(仿木質)屏風墻,墻上書寫校訓,墻下方為一組高低錯落的樹木年輪根狀陳設,其上鐫刻著學校發展的關鍵時間點,造型象征著東林發展的每一步都刻下了不朽的印記,年輪樹根向未來延伸,寓意著東林依舊會不斷發展。屏風墻背面可設計為文化墻,其主體內容為標志性建筑的模型展示,其間輔以建設背景圖片和校園知名景觀,使參觀者如臨其境,浮想聯翩,喚起參觀者的歸屬感。
2、主展廳——作為體現學校發展歷程的集中展廳,展廳的設計兼具美感與實用,采用可移動、可更換的展板來展示圖片與文字資料,既可體現布展的靈活性,又為日后添加相關校史資料提供了方便;同時各種實物檔案將錯落有致地以實物展柜的方式穿插在展區適當位置。同時,將最后一個展廳設置為臨時展廳。臨展廳的預留,既可為后續寫校史留下空間,又可以不定期地展出自辦及與校內外單位或個人聯合舉辦的校史專題展覽外,還可承接各種題材的專題展覽,增加校史館的利用率和人氣。
3、沙盤——利用智能模型多媒體展示控制系統,讓參觀者更生動形象快速地認識了解沙盤所展示的內容。
4、多媒體視聽室——在主展廳開設半開放的多媒體視聽區,以影像和聲音的方式,更立體更直觀地將學校的發展變遷呈現在參觀者面前。可將校歌,校慶宣傳片,歷年校慶紀錄片,珍藏的錄音資料、影像資料作巡回展播,亦可根據觀眾的要求播放點播的視頻、音頻資料。
5、辦公室、史料珍藏室、會客室——便于校史館的后續管理。
(二)輔助設施
1、觸摸展示屏——各展區可分設1-2個,校友或參觀者可自由查閱未收入展板的圖片、文字、影像等資料,如校友名錄、校園風光、畢業照。
2、智能模型多媒體展示控制系統——應用計算機對模型燈光電器等進行協調統一的控制。系統由多媒體計算機、邏輯控制器、驅動器、舞臺燈光控制器以及觸摸式遙控器等設備組成,與模型沙盤、大屏幕投影以及多媒體展示軟件等配合,實現對模型燈光、舞臺燈光動作進行自動、手動、遙控控制,以語音、文字、圖片和視頻圖像等多媒體形式展示模型沙盤中的各類相關信息,達到全方位互動式的多媒體展示效果。能夠讓參觀者更生動形象快速地認識了解沙盤所展示的內容。
3、電子簽名留言系統——手寫識別,自動儲存,同步再現,書寫背景自動呈現,即時同步修改,同時具備數據檢索功能。
(三)陳展內容
以學校辦學歷程為主線進行布展(時間為經,事實為緯),把展廳劃分為八部分:
前廳、4個主題展區、1個中央展區、1個自由展區。
第一展區:創業維艱;
第二展區:苦難輝煌;
第三展區:涅槃破繭;
第四展區:世紀華章;
自由展區:榮譽、關懷、臨時布展等
科技館設計展區擬建設及布展想法:
門廳:由于進門處空間狹小,擬建的屏風向內推2米左右,形成視覺上的獨立空間,屏風上為校訓。屏風下面設置逐漸增高的5個帶有年輪的斜面樹樁,每個樹樁斜面上寫有各時期劃分的數字,方便觀者迅速了解學校發展歷程的劃分及展室主要布局情況。屏風背面做成木質或石質仿古文化墻,把學校各時期的校徽、校歌、校名、校風、東林精神、標志建筑物體現其中。
前廳:視域開闊,占地面積100余平米。左右各設置一個沙盤。左側為學校校園沙盤,采用原物景象,使觀者油然而生一種親近感。右側采用抽象的景象,更好的反應學校的全貌。該區域棚面弧形與墻面連接,設計初衷是以真實天空、云彩、飛鳥等數字景象與山水校園相呼應,即多媒體成像的聲光電技術與實景沙盤相結合,觀眾由肅穆轉為震撼。
主題展區:以事實為依據,緊扣學校發展歷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選取四個時間節點,把學校多年的發展歷程分割為四部分,布展時為四個區域。根據各時期的重大事件,選取有代表性的歷史圖片、資料、物品進行展覽,展區裝修風格先是凝重、低沉,隨著時間的推移,裝修風格逐漸明快、熱烈。
中央展區:展廳中間位置設置一個橢圓形的區域,在橢圓形區域內部利用凹槽、相框等形式,展示我校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橢圓形區域外部設置展板,分別展示16個學院和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簡介和特色。兩側的圍墻做成葉子的形狀,“綠葉”在空間建筑上消化了柱體帶來展示的弊端。兩側的“綠葉”圍墻共四塊,分別展示學校春夏秋冬四季學校標志性圖片。
自由展區:最后一個區域為自由展區,可將主題展區不適合展示但還是校史館必有的一些元素放在此區域,如:領導題詞、杰出校友、知名學者、歷任領導等。輔以簽字留念及電子簽名等區域設計,方便領導題詞和觀者留言。
三、建設校史館的實施步驟
(一)編寫校史
(二)展覽工作規劃設計
(三)展覽設計方案征集
(四)展覽資料圖片實物征集
(五)工程建設及組織實施
四、校史館設計方案的收尾工作
(一)根據建設進程大概需要10~12月完成工程;
(二)常設展覽和其他教育內容設計制作、安裝調試、培訓和試運行完成約12~14個月;
通過合理安排,交叉進行,整個工程有望在2年內完成。
設計要求
校史館設計通常考慮到校史館的整體空間的局限性,內容展示的傳統性和現代科技性。設計團隊不僅僅是通俗的呆板式陳列,而是將學校的發展史通過互動體驗傳播式展現出來,將校史陳列變成一個講故事的敘事,成為有感情的展示。校史館以敘述學校發展歷史為重點,主要區域一般劃分為三部分,即過去、現在、未來,全方位展示學校的物質與精神的總體形象,督促全校師生以史為鑒,立足當下,展望未來。
校史館設計的“過去”空間,要充分尊重并展現歷史,以生動鮮活的歷史告訴莘莘學子以史為鑒,發揚本校優良傳統,提醒教育工作者,將成功經驗運用于當下學校建設的各方面;“現在”空間,要在過去的基礎上立足當下,展示學校當下各方面建設的真實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升學校品質,促進學校更積極、更穩健的發展;“未來”空間,為下一代志士仁人勾勒一個不懈發展的方向,并且給予當下的校園建設以啟迪與鼓勵,創建出能為社會輸出更多人才的一流學校。
設計技巧
校史館設計首先要凸顯學校精神,一所學校在長期辦學歷史中,勢必形成自己的學校精神,形成一種理想與價值取向,成為學校的靈魂。因此,校史館在布展設計之前,要深挖學校的歷史文化以及辦學特色,通過校風校訓、校園環境、校園文化環境等凸顯學校精神。其次,要注意有特色內容,校史館內除了常規的學校歷史、學校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期望外,還要有學校的學科特色,一般建設校史館的學校都具有較悠久的辦學歷史,在長期的辦學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校史館建設要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治學理念。最后,還可以展示學校各種豐富的藏品,以實物展示來傳遞展品背后的故事和歷史,展現學校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