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像制作提起蠟像,很多人主要是通過“杜莎夫人”蠟像館,認識了這種古老而新奇的工藝。其實早在2500年前,我國就存在失蠟鑄造工藝。用蠟制成鑄模,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加熱模將蠟化去,形成空腔鑄范,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后得到成型鑄件。這就是最早的溶蠟鑄形工藝。
而到了現代社會蠟像如何誕生,如何將這項古老的技法在現代生活迸發新生,在麥藝蠟像館里我們找到了答案。
蠟像藝術
一 泥塑初形
泥巴、鋼筋、錘子,這些在泥塑工作室隨處可見,而這也是泥塑師一天都需要打交道的東西。
泥塑師通常在接到溝通過的圖紙后,先用鋼筋焊接出人物的基本“骨骼”,然后上泥,通過塑形將平面的圖紙變成三維立體的人物形象。
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群體,會呈現出不同的生命狀態,如果不加細節的思考和認真的揣摩,只會是一次泥像的完成,只有不斷思考、貼近人物,才能將其神態真切地表現出來。人物的姿勢、神情的表達、環境的語言,這些都需要泥塑師將平時生活中的細心觀察融入其中。
現場,泥塑師常常自己就是模特,有時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還會拿著道具模仿泥塑對象的現場狀況。
此時泥塑師的雙手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魔棒。一堆稀松平常的泥土,在他們反復地捶打、揉捏下,就變成了工藝品,或是藝術品。
如果說還原具體的形象是泥塑師的基本功,那么在成型的過程中反復的思考、推敲則是一次藝術的創造和升華。
二、翻模成型
一件工藝品的成型,需要多少道工序?在蠟像制作這里,至少是十道。
模具的形成是整體流程中的第二道工序。也是最為繁復需要耐心的一個步驟。古法的制作其實早有傳統,但麥藝蠟像則加入現代工業制作方法,保障質量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完成效率。
翻模
提起琉璃工藝大家也許并不陌生,蠟像模型制作也采用同樣的工藝程序。
首先是制作矽膠模,就是在原型的表面,一層一層地涂上矽膠,制成矽膠模,并以石膏固定外型。由于設計制造的精細,脫下矽膠模后,原型常已損壞。這時再以矽膠模灌注環氧樹脂,翻制成長久模型,進而再制作出矽膠陰模。
琉璃工藝
然后調制蠟漿,在矽膠陰模內灌入熱融的蠟,待其自然冷卻,從固定造型的矽膠石膏模內取出,并進行造型修整,由此,完成蠟模制作工序。
“世界上本沒有強人 做得久自然就會了”。這是翻模師傅常說的一句話,看似普普通通的幾道工序,實則其中有非常多的考究,每一步都需要熟練和耐心。
有時,在一些特殊的工藝步驟時,技師們往往也不會按部就班,而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制作程序。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師傅們在長期的工作中反復拿捏、琢磨
三、精修飾、化妝植發
人的頭發有多少根?十萬根?將十萬根頭發一根根扎進去,這仿佛就是蠟像工藝的一場“修行”。
蠟像的每一根頭發都需要技師經時守月、一根一根地縫制上去。眉毛、胡子、睫毛同樣也是如此。
這樣的工程,需要在時間中的積淀中結出成果。
修蠟
面部的修飾,除了頭發,皺紋、斑點、眼睛同樣需要技師一點點修飾,用師傅自己的話說:“我就是干整形的。”翻模完成,修蠟師會對照原圖一點點修飾、加強還原人物面部的細節及紋理。而其他血管、膚色則是通過化妝等手段讓來增加面部的真實感。
最后再通過服裝的搭配,鞋帽的穿戴,一具具逼真的蠟像就完成了。
場景蠟像
從設計、到泥塑、從修蠟到服飾搭配,每一尊蠟像背后都凝聚了一位位技師的心血和付出。藝術的完成不僅需要創造,還需在時間的雕琢中堅守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