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會議中心位于普拉森西亞的郊區地帶,這里原本人跡罕至,自然氣息濃厚,而在近幾年內,人們已經利用手中的泥鏟使這片土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無疑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即使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因為一旦這么做,就須筑起15米高的護墻。因此,從項目的一開始,在設計競賽階段,我們便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只能選擇邊界的其中一側:要么選擇城市,選擇我們這一代人已經介入的領域;要么選擇鄉村,選擇緩步前行。考慮到實際的條件,我們不可能同時選擇二者。
建筑外觀
在做出二種選擇之后,我們發現須將建筑物置于比街道更低的層面,因為這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高度差異:建筑物有17米高,如果不將其嵌入地下,那么場地內的自然環境必將遭到破壞。設計團隊期望大程度地尊重土地,將被占用的土地面積盡可能地縮小,同時為未來可能的擴展區域保留出一座自然的小島。或許它就像是海洋中的一塊泥地,但它終將為這塊場地賦予無限的可能性。
建筑物被嵌入地下,以盡可能地保護周圍的自然環境
勿忘我。我們喜歡這種花的名字,也喜歡它作為花的事實。
舊時的銀色大道(薩拉曼卡高速公路)和未來的銀色大道均從場地的西側經過,同時,從這里還可以欣賞到加塔山脈(Gata Range)的至美風景。沿著西北向的道路,建筑的外觀將完整地呈現在眼前,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為它賦予了發光的外表,使它不論在白天還是夜晚,猶如一盞介于虛實之間的明燈,為過往的人指出前行的方向。
發光的外觀使建筑成為一盞指路的明燈
白天的建筑外觀細部
勿忘我……告訴我,它終的樣子是否使你想起了喬治·桑對福樓拜所說的那句話:“別去定義形式,也別感到不安……”
這座建筑的形式取決于它的剖面,取決于縮小占地面積的初目的。舞臺區域和主禮堂的階梯設計也是為了呼應這一點。主禮堂的剖面完善了整個建筑的形式:其余所有的功能空間均被疊加在其上方,包括入口大廳、能夠容納300人的二禮堂(可拆分為3個百人禮堂)、展覽空間以及餐廳區域。
主禮堂內部
建筑的入口位于城市化的街道上,距離建筑的低部分超過17米。橙色的舷梯將來訪者引向12米深的、同樣是橙色的縱深“峽谷”,在這里可以欣賞到加塔山脈的自然風景,或借助一系列坡道和旋轉樓梯漫步于中央混凝土體量周圍,穿梭于室內和室外之間。這一設計主要取決于經濟和成本方面的原因:開放的空間可以減少玻璃隔墻的使用,同時還能夠使室內外環境在不刻意介入的情況下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