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騎著高頭大馬迎娶新娘;除夕之夜穿著喜慶的服裝,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辛勞的農民在土地上播種、收割、揚麥子、曬麥子;狼牙山五壯士與敵人戰斗到后一刻……這些包括了河北農耕文化,節慶文化,非遺文化,婚俗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的歷史場景,通過較高水平、藝術精湛的雕塑專家和蠟像藝術家們,用精湛的技藝再現出來了。
五壯士勇戰日本兵場景
上百尊硅膠像落戶民俗館 成保定狼牙山風景區又一道風景線
座落于保定狼牙山風景區的河北狼牙山民俗博物館,與以往的民俗博物館有很大不同。狼牙山博物館通過全新的視角設計和場景還原式的陳列,不再讓觀眾單單看些民俗器物和道具,而是通過場景和硅膠像的結合,讓觀眾更加直觀的、參與式地體驗了解地方民俗民風文化。狼牙山博物館別具一格的構思和場館陳列,為河北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保定狼牙山風景區,增添了新的風景線。
河北狼牙山民俗博物館是保定狼牙山風景區新建的一個景點。與那些簡單地陳列民俗器物和道具的博物館不同,狼牙山民俗博物館定制了近100多人的硅膠像和場景,從而讓參觀者能更直觀地體驗、了解河北地方民俗民風文化。
硅膠像和場景相結合,真實再現了河北的春節,中秋,冬至等才有的節日場景;媒婆說親提親,新郎迎親的場景;小麥的播種,收割,揚麥子,曬麥子的場景;狼牙山五壯士與敵人戰斗到后一刻的場景。這種生動、真實的藝術表現形式,成為狼牙山民俗博物館的一大亮點。
收割麥子揚麥子場景生動還原了六七年代的勞動場景
河北狼牙山民俗博物館內近100多人的硅膠像和場景是特意從上海定制的,每組場景的硅膠像與道具場景的結合都恰到好處,令每一位參觀者嘆為觀止,充分感受到硅膠像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據從現場了解,這批硅膠像和場景出自于蠟像藝術家之手,他們是擅長硅膠像設計、制作的國內的藝術大師。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在表現人物皮膚的質感、毛孔上更為真實的硅膠像作品,是他們甘于為一項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奉獻畢生才智和精力的結果,在這些藝術家身上,可以看到對自己作品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這些藝術大師,堪稱工匠精神的代言人。
民國時期新郎騎馬迎接新娘場景
傳承與發揚 將地域文化特色通過場景再現的方式讓我們追憶歷史
在傳統蠟像基礎上創作出的硅膠像,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蠟像工藝技術,在高度形似和表現人物風采和復雜人格特征上有獨到之處。這門藝術傳入中國后,便因循著民族文化的意識、觀念、信仰、喜好、需求和經濟利益的變化而發展著。
當然,硅膠像藝術的傳承離不開藝人們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離不開藝術大師對硅膠像藝術繼承與創新。正如這些硅膠像雕塑藝術家,通過構思巧妙的、具藝術氛圍的場景映襯、情景交融,更凸顯出硅膠像的惟妙惟肖,光彩照人。這一藝術形式上的創新,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路徑。
田間勞作場景
專業人士表示,源于蠟像藝術的硅膠像的仿真性、感染性更強,用硅膠像創作不同的人物、故事、歷史題材,能營造出更真實、更震撼的參觀體驗,是展現中華民族悠悠數千年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有效途徑。希望藝術大師們今后能帶來更好的硅膠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