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像制作
制作流程
雕刻模型
雕刻模型可以使用粘土作為材料,但雕刻技術要求較高,制作者須有一定藝術修養。對于初學者而言,應選擇較簡單的模型并耐心學習。粘土雕刻的模型為實心立體模型,若要制作蠟像,必須用石膏倒出空心的向內的模型。若自己沒有制模經驗,也能向專門設計模型的公司定制。比如,頭、身、手和腳可以分別造模,再將這些模連接起來成為某一部分的模;對于大型蠟像,如大人頭蠟像,需要把人頭的各部如耳、鼻、口等分別倒成石膏模,然后連合為一個完整又可拆開的空心石膏模。
倒膜
- 制作石膏模:先將熟石膏粉少許(約用量的一半)放在面盆中,慢慢傾入清水,不斷攪拌,至呈糊狀時表示水量已足。此時須用力攪拌,并除去浮在上面的泡沫和雜質,倒入預先制備的梅花紙(或韌性紙)圍成的紙圈內,高度約為紙圈的一半。然后在需要制模的物體上涂一層肥皂液作為潤滑劑,將其一半埋入石膏漿中,約一刻鐘后,石膏漿漸漸堅硬,除去梅花紙圈,并用小刀于硬化的石膏上刻二個藪形作為接合的榫頭,重新用梅花紙圈好,再以肥皂液涂于石膏模型各部,將另一半石膏配漿倒入其中,掩蓋物體。
- 準備蠟像原料:制蠟像所用的蠟,要比較耐用、堅實,制成的蠟像才不易熔化和變形。需選購良好的固體石蠟和白蠟,并加上硬脂酸,使之成為堅實的蠟質,三者的混合比例是硬脂酸10份、石蠟9份、白蠟1份。蠟像要加色,色料選擇上,黑色用燈煤、白色用鉛白、紅色用銀朱、橙色用鉻橙、黃色用鉻黃、青色用群青、藍色用平普魯士藍,且必須用油溶性的顏料,因為水溶性顏料不容易與蠟質結合。顏料份量大概在混合比率中占6%,但可酌情增減。將蠟類和硬脂酸放在鍋中加熱,使之全部熔化,同時不斷攪拌均勻,稍冷后將色料加入,再攪拌數次,以免深淡不勻或有發花之弊。
- 灌入原料:石膏模制好以后,把準備好的蠟像原料灌入石膏模里。蠟像不必是實心的,只要外面一層殼就可以節省材料,所以灌入原料時,要把模上下左右轉動,使原料溶蠟能均勻分布。
脫模
蠟像的原料凝固后,進行脫模,方法是把它放入清水里浸一會兒,它就會自然脫離石膏模。對于復雜的模,其分為幾部分,最后要把這幾部分用粘性的膠粘結起來。
注意事項
形神關系處理
蠟像創作首先強調對象的典型性,包括“型”和“神”兩個方面。形存則神存,形調則神滅,創作應形在前,神在后,形是基礎,神依附于形。要處理好形與神的關系,才能達到美的境地。多數蠟像創作要表現對象微妙的表情和動態,尤其是細微的臉部表情所流露的內心表現,這樣能充分發揮蠟像的特殊優勢,增加其真實感和“欺騙性”,讓蠟像栩栩如生。
服飾搭配
由于蠟像是綜合性的藝術,服飾是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多數蠟像是著裝的,服飾與蠟像人物的身份、年代、歷史背景相輔相成。與服飾相比,蠟像人物皮膚暴露在外的多半是頭和手,身體大部分被服裝包裹,所以服飾占了蠟像的絕大部分。這就要求蠟像師思考如何使服裝與形體相適應,讓二者結合得渾然一體。
制作材料的發展
傳統蠟像使用的是經過調配的蠟質材料,但現在也有用高分子高度仿真硅膠制作硅膠人像,硅膠像看起來更加真實。例如人體硅膠,屬于液體硅膠,由A、B雙組份組成,硫化后成為柔性彈性體,手感柔軟,與人體肌膚真實感接近。其具有達到FDA食品級、環保安全無異味、跟人體皮膚一樣柔軟且化妝上色效果更逼真等特點。操作時,先把桶蓋周圍搽干凈,打開桶蓋,取出所需硅膠倒入干凈容器,將AB按照1:1的混合比例攪拌均勻,攪拌時要刮干凈容器周邊,攪拌均勻后放入真空箱抽真空至氣泡抽掉,然后將抽好真空的硅膠倒入模種。以上操作需在5 - 15分鐘以內(氣溫25℃時)全部完成,硅膠倒入模種后放置在平整的地方,1 - 1.5個小時可以脫模,脫模后放置幾個小時會更耐用。